合作客戶/
拜耳公司 |
同濟大學 |
聯(lián)合大學 |
美國保潔 |
美國強生 |
瑞士羅氏 |
相關新聞Info
-
> 微流控器件結構對水/水微囊形成過程、界面張力的影響規(guī)律(二)
> 接觸角遲滯時氣~液界面張力的溫度敏感性對液滴蒸發(fā)過程的影響——理論模型及計算方法
> 表面張力與涂料質(zhì)量關系
> 楊式方程、Wenzel 方程 Zisman 準則揭秘液體與固體表面之間的復雜關系
> Kibron表面張力儀研究燒結礦聚結行為
> 應用單分子層技術分析磷脂酶與不同磷脂底物特異水解性能:摘要、介紹、材料和方法
> 水相PH、鹽濃度對380號燃料油油水界面張力的影響
> FYXF-3煤粉懸浮劑潤濕吸附性能、?傷害性能及在煤層氣壓裂改造現(xiàn)場的實施方案(二)
> 東辛原油酸性活性組分油水界面張力、動態(tài)界面擴張流變性質(zhì)研究(二)
> 表面張力儀在藥物研發(fā)領域的應用【案例】
推薦新聞Info
-
> 不同官能度聚醚酯結構、消泡性能、表面張力測定(三)
> 不同官能度聚醚酯結構、消泡性能、表面張力測定(二)
> 不同官能度聚醚酯結構、消泡性能、表面張力測定(一)
> 工業(yè)廢胺衍生捕收劑的表面張力行為及其在鐵礦反浮選中的應用(三)
> 工業(yè)廢胺衍生捕收劑的表面張力行為及其在鐵礦反浮選中的應用(二)
> 工業(yè)廢胺衍生捕收劑的表面張力行為及其在鐵礦反浮選中的應用(一)
> ?2,3-雙八氟戊烷基甘油醚-1-硫酸酯鈉的合成路線、表面張力及乳化性能(一)
> ?2,3-雙八氟戊烷基甘油醚-1-硫酸酯鈉的合成路線、表面張力及乳化性能(三)
> ?2,3-雙八氟戊烷基甘油醚-1-硫酸酯鈉的合成路線、表面張力及乳化性能(二)
> 界面張力為22mN/m的柴油-水分離濾紙振動特性研究(三)
氧化石墨烯納米流體的凝固特性及在聲懸浮下表面張力研究
來源:陳兵 瀏覽 1400 次 發(fā)布時間:2022-11-04
冰蓄冷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電網(wǎng)供應中的“峰谷負荷”現(xiàn)象,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。納米流體能夠顯著改善冰蓄冷系統(tǒng)中的過冷現(xiàn)象及傳熱性能,得到廣大科研人員的青睞。為進一步了解添加納米材料對基液凝固過程和熱物理性質(zhì)的影響。同時,考慮到過冷流體易與容器壁面接觸而成核凝固,采用傳統(tǒng)接觸式測量過冷流體的表面張力難度大。本文通過冷凍實驗對氧化石墨烯納米流體的凝固特性進行研究,采用聲懸浮技術結合圖像識別技術,非接觸測量過冷狀態(tài)下氧化石墨烯納米流體的表面張力,主要的研究內(nèi)容和結論如下:
(1)為制取穩(wěn)定性良好的納米流體,設計L_9(3~3)正交試驗。采用超聲分散的方法制備了0.02 wt%、0.05 wt%和0.08 wt%氧化石墨烯納米流體,分析超聲振蕩功率和超聲分散時長對納米流體穩(wěn)定性的影響。以Zeta電位為納米流體穩(wěn)定性的主要衡量標準,確定出最佳制備方案。
(2)在-18.0℃的冷凍溫度下,對去離子水和0.02 wt%、0.05 wt%及0.08 wt%氧化石墨烯納米流體進行冷凍實驗。所測流體的過冷度分別為6.8℃、2.4℃、3.0℃和1.9℃,通過“經(jīng)典成核”理論驗證添加氧化石墨烯納米材料具有促進基液成核作用。同時,基液中添加氧化石墨烯納米材料能夠提高蓄冷速率,納米流體冷卻凝固所需的時間相較于去離子水分別縮短了8.7%、20.6%和28.9%。
(3)推導出重力作用下,平面駐波場內(nèi)聲懸浮液滴所需的最小聲壓幅值為2553Pa。諧振腔內(nèi)空氣溫度在-10~20℃范圍內(nèi)變化,懸浮液滴所需的最小聲壓幅值的變化率為2.74%、所受的最大聲輻射力的變化率為30.98%。
(4)采用聲懸浮液滴振蕩法非接觸測量流體的表面張力。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獲取懸浮液滴的振蕩信息,確定液滴的振蕩模式為2;使用快速傅里葉變換進行頻譜分析,得到液滴的振蕩頻率;以10.0℃流體的表面張力為基準,確定液滴的形狀修正系數(shù)a,完成修正后Rayleigh方程中各待定參數(shù)的確定。
(5)測量-7.0~10.0℃去離子水的表面張力,測量結果與參考值的平均偏差在±0.37%以內(nèi),相對偏差小于0.51%,驗證了聲懸浮液滴振蕩法測量流體表面張力的可行性,并適用于過冷流體的表面張力測量。
(6)測量了-7.0~10.0℃、0.02~0.12 wt%氧化石墨烯納米流體的表面張力。其表面張力呈現(xiàn)隨質(zhì)量濃度的增大而增大、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的變化趨勢,這與氧化石墨烯納米材料的表面親水官能團導致納米顆粒在液滴內(nèi)的分布情況有關。此外,0.05~0.12 wt%納米流體的表面張力隨溫度的變化存在位于0℃附近的拐點。





